秋收的雨缠缠绵绵下了快一周,山东聊城东昌府区王庄村的玉米地里,饱满的玉米棒裹着潮湿的外皮,再不收就要发霉烂在地里——45岁的王超(化名)躺在医院ICU的病床上,妻子孙女士守在床边攥着诊断书,俩孩子在县城上学,这个秋天的收成,眼看要泡汤。
10月10日那通“突发脑溢血昏迷”的电话,像块石头砸进王庄的平静。村支书王登龙急得一夜没睡:“小超家就靠这60亩玉米过日子,他媳妇在医院连轴转,俩孩子还小,这玉米再耽误,一年的辛苦就白瞎了。”这位当了26年支书的老党员,摸出手机在村民群里发了条语音:“老少爷们,小超家的玉米要烂地里了,明天下午有空的都去地里搭把手!”
 
没想到第二天下午,村口的大槐树下聚了四五十人——有刚放下自家锄头的中年汉子,有拎着水壶的老太太,还有开着电动三轮车来拉玉米的年轻人。66岁的李玉平阿姨套着磨破洞的胶鞋,蹲在泥地里掰玉米,冻得发红的手蹭了蹭额头的汗:“我家的玉米早收完了,小超去年还帮我挑过两担水,这时候不帮,良心上过不去。”人群越凑越多,到傍晚时已经有100多人,大家轮着班,把玉米一个个从秆子上掰下来,装袋、扛上三轮车,再运到村头的晒场——收割机进不去的烂泥地,全靠手扒。
“两天时间,60亩玉米全收完了。”王登龙说,“有人凌晨5点就去地里,怕中午太阳晒得玉米发热;有人把自家的防水布拿来盖玉米,就怕夜里再下雨。”孙女士10月17日回村时,看着晒场上堆得像小山的玉米,眼泪一下子掉下来:“我昨天给支书打电话,他说已经联系了收玉米的贩子,价格比市价还高两毛;还有邻居阿姨悄悄往我兜里塞了500块钱,说‘给小超买营养品’。”
 
可提到丈夫的病情,孙女士声音又低下去:“现在还没醒,每天的治疗费要几千块,可乡亲们给了我底气——不是一个人在扛。”王登龙没让这事“收尾”,10月25日清晨,他联系的秸秆粉碎机开进地里,紧接着播种机也来了:“秋收要颗粒归仓,秋播也不能误农时。”村里的老人们说,这不是王庄第一次“集体帮忙”:前年王福来大爷摔断腿,是乡亲们帮着种的麦子;去年李婶家猪棚塌了,全村人连夜帮忙修;就连村里的留守儿童,周末都是轮着各家管饭。“咱村都姓王,往前数三代都是本家,帮人就是帮自己。”70岁的王老爷子摸着下巴的白胡子说。
孙女士说,她昨天给丈夫擦手时,在他手心写了“乡亲们帮收玉米了”,“他的手指动了动,说不定能听见。”窗外的风还裹着寒气,可王庄的地里已经种下了新的麦苗——就像那些帮人的心意,埋在土里,带着热乎气,总能发芽。
 
有人说现在农村“人情淡了”,可在王庄,一声“老少爷们”就是最管用的“集结号”。那些掰玉米时磨起的茧子,拉车时蹭脏的裤腿,还有支书沙哑的“大家加把劲”,拼起来就是最实在的乡风——不是什么大道理,是“我有难时你递一把,你有坎时我扶一下”的热乎气,是“咱村人,不看着邻居掉沟里”的实在劲。
风里已经有了麦苗的青味,孙女士站在地里摸着刚种下的种子,轻声说:“等小超醒了,我要告诉他,咱王庄的人,都是咱的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