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刷到那场“缅甸跨境赌石直播”时,陈女士盯着屏幕里的“原石”挪不开眼——手电筒光打在石头上,翡翠特有的“起荧感”晃得人心里发痒,主播扯着嗓子喊“这是刚从边境翻过来的货,缅甸老板要价800万,我砍到10万一块!”旁边几个“缅甸人”举着石头附和,身后的铁丝网在夜色里泛着冷光,像在证明“这真是跨境的一手货”。
陆陆续续买了30多块,花了283万。等快递堆在家门口,陈女士拆开的瞬间傻了:那些石头要么表面全是裂纹,要么对着光看不到半点绿,连菜市场卖的“观赏石”都不如。接下来的4年,她和丈夫往返云南3次,找主播协商退款,对方要么说“原石赌的是运气”,要么直接把她拉黑。直到今年6月,她抱着最后一丝希望走进镇海庄市派出所:“我知道赌石有风险,但这根本不是赌,是!”
警方的调查,把这场“直播局”的底裤扒得精光——所谓的“缅甸人”是主播从瑞丽街头拉来的群演,100块钱演一天;“边境铁丝网”是云南某水库的防护栏,被主播搬来当“道具”;连直播间里抢着下单的“买家”,都是花50块钱雇的水军。更狠的是,主播早留了“双标”:直播间展示的是提前挑好的“高货原石”,寄给陈女士的,全是仓库里堆了半年的“废石”。
“他们把‘赌石’的不确定性,包装成‘稳赚不赔’的局。”办案民警说,等受害者发现货不对版,主播早把责任推给“赌石的风险”,让你连说理的地方都没有。今年10月,警方远赴瑞丽蹲了10天,终于把283万全部追回。拿到退款那天,陈女士攥着银行卡哭:“4年了,我和老公连孩子的学费都不敢乱花,现在终于能睡个踏实觉。”
其实这不是“直播赌石”第一次露馅——去年昆明警方端过一个类似团伙,主播用“切石涨10倍”的剧本了20多人,涉案金额超千万;今年年初还有受害者曝光,自己花30万买的“帝王绿原石”,其实是染了色的石英岩。但为什么总有人往里跳?无非是“一夜暴富”的执念在作祟:想着“万一我能开出百万翡翠”,却忘了直播间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精心写好的“剧本”。
陈女士的经历里,最戳人的是那句“我以为是捡漏,没想到是进了套”。赌石本身就有“十赌九输”的行规,但当“卖家”用演员、道具、水军把“局”包装成“机会”,所谓的“赌”,从一开始就是场单方面的收割。
拿到警方追回的钱那天,陈女士把所有“废石”全扔了。她跟民警说:“以前总想着‘赌一把’,现在才明白——最稳的‘投资’,从来都不是赌出来的。”
警方后来提醒的话很实在:要是直播间里的“缅甸人”是演的、“边境线”是假的、“买家”是雇的,那这堆石头里,根本藏不住什么“翡翠梦”——藏的全是子的算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