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的穆哈里卜裹着件洗得发白的旧毯子,坐在加沙南部马瓦西的帐篷口。风卷着细沙拍在帐篷布上,窸窸窣窣的声音像极了从前炮弹碎片擦过屋顶的动静——距离10月10日停火协议生效已经两周,爆炸声是停了,但她夜里还是会突然惊醒,伸手摸向身边熟睡的小儿子:“怕啊,谁知道明天会不会又响枪?”
这种恐惧不是空穴来风。10月19日,以色列突然发动空袭,声称是回应两名士兵被射杀的事件。落下来时,穆哈里卜抱着孩子往帐篷后面的沙堆里钻,指尖掐进孩子的胳膊里:“以为停火协议要碎成渣了。”虽然后来以军宣布恢复停火,但她摸着孩子冻红的手叹气:“协议是写在纸上的,我们的命是风里的灯,一吹就晃。”
比偶尔的枪声更磨人的,是日子里的“熬”。47岁的扎库特住在汗尤尼斯,家门口的街道被废墟堵了一半,他每天要走三公里才能接到半桶浑浊的水:“孩子喝了会拉肚子,但总比渴死强。”更让他揪心的是21日的无人机袭击——一名邻居被打死,以军说“清除了越线的”,但扎库特摇着头:“我们连‘黄线’在哪儿都摸不清,哪敢越什么线?”
最致命的是饥饿。世界卫生组织23日的消息像重锤砸在人心上:2025年以来,加沙已有411人死于营养不良,其中109个是孩子。“这些死亡本可以避免。”世卫官员的话里带着疼。现在加沙有60多万人面临“严重粮食不足”,但协议规定的每天600辆援助卡车,实际只来200到300辆——面包、奶粉、药品堆在边境,里面的人盯着天空等,“饿到腿软的老人,哭着要奶的婴儿,他们等不起”。
更让人着急的是,国际记者至今没法自由进入加沙。以色列最高法院拖延着允许记者进入的请求,巴勒斯坦方面说“这是拖延战术”——没有镜头记录,那些废墟里的哭声、帐篷里的饥饿,会不会慢慢被世界忘了?
世卫总干事谭德塞说“停火维持是好事,但危机远没结束”。是啊,停火能挡住炮弹,挡不住饥饿,挡不住恐惧,挡不住加沙人每天睁开眼就要面对的“怎么活下去”的难题。风还在吹,穆哈里卜把孩子的外套往上拽了拽,望着远处的废墟,声音轻得像沙:“我不求别的,就想让娃能吃口热饭,睡个踏实觉。”
这最简单的愿望,在加沙,却成了最奢侈的奢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