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清晨的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候机厅的空调风里裹着股焦虑味儿——不是因为航班延误的广播循环播放,是旅客们盯着信息屏的眼神儿“钉”得太紧:原本该起飞的30多个航班,全被红底白字的“取消”划了线,连值机柜台的工作人员都攥着笔杆叹气:“从凌晨开始,电话就没停过。”
这场把荷兰“吹得打晃”的风暴,有个反差感极强的名字:本杰明。荷兰皇家气象研究所凌晨拉响“橙色预警”——这是仅次于“红色”的第二高级别,意味着全国风速将冲至每小时120公里。什么概念?相当于一辆没踩油门的小轿车在高速上“溜车”的速度,吹得路边的自行车能直接“平移”,连河边的游船都得系上双倍缆绳。
交通系统成了最先“扛不住”的环节。荷兰皇家航空公司早8点就发公告:当天从史基浦起降的50多个航班取消,剩下的班次延误时间“没谱”。机场大厅里,有人抱着电脑蹲在角落改行程,有人举着手机给客户发“抱歉”短信,连平时最淡定的商务客都皱着眉刷机票APP:“本来要去巴黎签合同,现在只能改坐欧洲之星,可火车也不一定能准点啊。”
果然,荷兰铁路集团的“紧急方案”比航班取消来得更快:热门线路的班次直接砍了一半,连接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的“通勤快线”停了4班。住在乌得勒支的小学老师安娜,本来要去鹿特丹参加教研会,到车站才发现自己的班次“消失”了,只能挤上一辆临时加开的巴士,“车上挤得连书包都没法放下,教研会开场15分钟才赶到,笔记本都被挤皱了”。
风暴的“脾气”来得急:前一天荷兰还是20度的晴天,居民们在公园晒被子、遛狗,第二天凌晨就刮起10级风,吹得窗户哐哐响。有网友在推特上晒出自己的“受灾现场”:“昨天挂在阳台的衬衫,今天凌晨被吹到了街对面的屋顶上,爬梯子去捡时,风差点把我也带下去。”也有乐观的人反过来调侃:“至少没下暴雨,不然地铁得变‘水帘洞’。”
气象部门的预测倒算“给了点盼头”:风暴会持续到24日,但风力会从南边开始减弱——鹿特丹的风先小,阿姆斯特丹得晚半天才能“喘口气”。可对当天出门的荷兰人来说,这消息更像“马后炮”:早上买面包得顶着风跑,上班迟到的邮件发了三封,连幼儿园都提前半小时放学,怕小朋友被风吹倒。
其实每年秋冬,荷兰都要跟风暴“过两招”,但这次“本杰明”的“节奏”有点猛——前一天还在晒太阳,第二天就刮得连伞都撑不开。有网友“昨天是‘荷兰的秋天’,今天是‘风暴的荷兰’。”也有人用玩笑化解焦虑:“风这么大,减肥都不用跑步了,站在风口就能瘦。”
傍晚6点,阿姆斯特丹的风终于小了点,史基浦机场的信息屏上,终于有几班航班变回“准备登机”。候机厅里的旅客们不再紧绷着脸,有人拿出三明治跟旁边的人分享,有人聊起刚才“风里追帽子”的糗事——风暴带来的混乱,倒成了陌生人之间的“破冰话题”。
就像机场的清洁工阿姨说的:“风再大,也吹不散荷兰人喝咖啡的心情。”风暴终会过去,但今天的“乱套”,倒让大家多了点默契:明天出门前,先查三遍天气;赶飞机前,先给航空公司打个电话。毕竟,出行的目的是到达,不是跟风“较劲”。
傍晚的阳光透过候机厅的玻璃照进来,风裹着远处的云慢慢飘走——荷兰的天,终于要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