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下午,当“十五五”规划建议全文出现在上时,不少网友第一时间点开——不是看“高大上的术语”,而是找“和自己有关的内容”:工资会不会涨?AI会不会抢工作?买进口车会不会更便宜?这份近2万字的规划,其实是给每个普通人的“未来说明书”。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资深专家朱民用“逆势而上”四个字,点出了规划的核心逻辑——现在的世界像“坐过山车”:全球化规则在变,地缘政治冲突不断,连AI发展都在“抢时间”。但规划没讲“空道理”,而是把“怎么应对”写得明明白白:
首先得“把自己的事做好”——不管外面风吹雨打,先稳住国内的经济、民生;其次要“站在历史里看问题”——我们不是“突然崛起”,而是从改革开放40年的积累里走来,未来要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问题导向”——比如企业的“用工成本高”、老百姓的“看病难”,这些“痛点”都会变成规划里的“任务清单”。
用朱民的话说:“这份规划不是‘挂在墙上的蓝图’,是‘踩在地上的脚印’。”
很多人问:“十五五”是不是只讲“高质量发展”,不提“增长”?答案藏在两个“量”里:
一个是“经济的量”——“十四五”前四年我们平均增速5.5%,已经是“逆风中的成绩”,但要在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未来五年得保持接近5%的增速;另一个是“民生的量”——工资占总收入的比例要涨,消费占GDP的比重也要升,简单说就是“挣得多了,敢花了”。
最实在的是“劳动生产率”——比如工厂用机器人代替重复劳动,超市用AI优化供应链,这些“效率提升”不是“让工人失业”,而是“让工人挣更多”。就像重庆的汽车厂,引入AI检测后,次品率降了30%,工人的绩效工资涨了20%——这就是“质”带来的“量”。
“统一国内大市场”是规划里的“关键词”,但不是“搞封闭”,而是“把14亿人的市场连起来”:
以前去外地开火锅店,可能遇到“本地食材准入门槛”;现在要把“规章制度、基础设施、信息”都统一——比如重庆的火锅底料能顺畅卖到黑龙江,不用再改“配料表”;上海的电商能直接发快递到新疆,不用再绕“中转点”。朱民说:“国内市场‘连成片’,才是对抗外部不确定性的‘压舱石’。”
规划里的“黑科技”,离我们不远:
AI+不是“大模型”的“玄学”,而是“医院用AI查肺癌”“工厂用AI调生产线”——这些“垂直应用”我们已经比美国走得快;量子计算我们和美国“掰手腕”,超导研究的论文量是美国的两倍多;核能我们占了全球40%的投资,第四代核电站已经在福建试运行——这些不是“实验室里的实验”,是未来五年会“落地的成果”。
“扩大开放”不是“引进外资”那么简单,而是“双向奔赴”:
外国企业把研发中心放到中国——比如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研发团队,因为“错过中国市场就错过全球”;中国企业走出去——比如比亚迪在欧洲建的电动车厂,去年卖了10万辆车;更关键的是,我们的对外直接投资(ODI)已经超过了外商直接投资(FDI)——这意味着,我们从“引进来”变成了“自己当产业链的主干”。
为什么要加速人民币国际化?朱民打了个比方:“以前做国际贸易,只能用美元,就像‘出门只能用别人的钱包’。”现在要“用自己的钱包”——加速资本账户开放,建世界化的债券市场,甚至用数字货币跨境支付。以后买进口奶粉,不用再换美元;企业做海外生意,不用再怕汇率波动——这才是“强国的底气”。
这份规划里的每一个字,都和你有关:它关乎你明年的工资条,关乎孩子的“课后托管”,关乎父母的“异地医保”,关乎你会不会在AI时代“被淘汰”。就像朱民说的:“规划不是‘政府的事’,是每一个人的‘未来合同’。”未来五年,不是“等出来的”,是“干出来的”——而这份规划,就是我们“干”的“指南针”。
毕竟,最好的从来都是“我们一起拼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