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康盛管业的生产负责人张某最近总盯着手机——不是等订单,是等法院的一审判决。让他揪着心的,是一瓶叫“美沙克灵”的清洗剂:因为用了它,公司被合肥市生态环境局罚了56万元,法定代表人和总经理还各领了5万元罚单。不服气的康盛管业先申请行政复议被驳回,又闹到法院,如今开庭过了快俩月,结果还没出来。
一瓶清洗剂的“违法链”:从储存柜到56万罚单时间倒回2024年4月,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环境分局的执法人员走进康盛管业的翅片车间,在储存柜里找到了“美沙克灵”。这款清洗剂里的二氯甲烷,是环保部门的“重点关注对象”——属于高挥发性有毒有害VOCs物质,按规定使用时必须建配套废气治理设施,还得提前做环评报批。
可康盛管业没做这些。环保部门的处罚决定书里写得清楚:2017年就开始用“美沙克灵”,2022年做环评时只提了“用清洗剂6.2吨/年”,没说具体成分是二氯甲烷;清洗工序没装废气设施,也没重新报批环评。除了56万企业罚款,法定代表人和总经理还各被追罚5万。
企业的委屈:“我真不知道要报备”张某觉得冤,理由能列三条:
第一,“美沙克灵”是合格产品——符合《清洗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限值》标准,废清洗剂也交给安徽浩悦环境科技公司无害化处理了,“合格产品怎么用了还违法?”
第二,“我真不知道规定”——2017年用的时候,二氯甲烷还没进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名录,2021年新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他们压根没留意;
第三,“执法流程有问题”——“美沙克灵”其实只用在冷凝车间,翅片车间的储存柜只是放着不用,可执法人员没去冷凝车间看,也没测VOCs浓度,就凭翅片车间的笔录定了罪。
环保部门的回应:“企业得主动懂法”但环保部门的反驳更直接:
- 合格≠合法——清洗剂达标只是“能买”的门槛,用的时候还得建设施、做环评,就像你买了合格的汽油,也不能在加油站抽烟;
- “不知法”不是借口——作为排污单位,国家公开的法规得主动了解,“你不可能说‘我没看过交规’就敢闯红灯”;
- 环评没如实申报——2022年的环评里,康盛管业只写了“清洗剂”,没提二氯甲烷,属于“隐瞒关键信息”,这才是处罚的核心理由之一。
专家划重点:“不知法”真的不能免责这事儿里最戳人的争议,其实是“中小企业的环保盲区”——到底哪些原料要报备?哪些设施必须建?“不知法”能不能当免罪牌?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政治与法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高博一句话点透:“环保处罚看的是‘行为违法’,不是‘主观故意’。你是专业生产企业,得盯着法规变化,‘不知道’不能免责。”但他也补充,要是企业没故意、整改快,其实可以申请轻罚——可康盛管业这56万罚得重不重,最终得法院说了算。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废气净化专委会秘书长栾志强更实在:“企业别等被查了才着急,用什么原料前,先找行业专家问问‘符不符合环保要求’,比事后喊冤管用10倍。”
康盛管业的案子还在等结果。这瓶“美沙克灵”里的二氯甲烷,不仅挥发出了企业的困惑,也给所有中小企业提了个醒:环保不是“查出来才做”的事儿,而是“用什么原料前就得想清楚”的事儿。
到底“不知规定”能不能免责?等法院判决下来,或许能给更多企业一个明确答案——但在此之前,最好的“免责牌”,其实是“主动懂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