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的那场“婚礼”,成了谢尔盖·坎多日科家人心里永远的疙瘩——40岁的他入伍第二天突然结婚,没有照片、没交换戒指,只有一位宾客在场。新婚妻子埃琳娜·索科洛娃婚后依然和前夫、孩子住在一起,直到谢尔盖在俄乌冲突中阵亡,家人才发现:这场“婚姻”,从一开始就是冲着那20万美元抚恤金来的(几乎是俄罗斯平均年薪的20倍)。虽然法院最终裁定婚姻无效,索科洛娃只交了3000卢布罚款,但这笔本应抚慰家人的钱,还是成了“扎在心里的刺”。
在持续三年的俄乌冲突里,俄罗斯士兵的抚恤金,成了某些人眼里的“唐僧肉”。这些被称为“黑寡妇”的女性,或是单独行动,或是抱团成伙,把“结婚”变成了“猎财工具”——而“猎物”,正是那些在前线拼命的士兵。
俄罗斯最大社交平台VK上,几十个打着“与士兵约会”“与肩标约会”的团体里,藏着的是“专业猎手”。中部汉特-曼西地区的调查委员会曾揭开一个团伙的套路:他们先找单身男性,劝其签署兵役合同,再“安排”假婚姻,走士兵的财务控制权。等士兵阵亡,团伙就拿着“妻子”的身份领抚恤金——光这一个团伙,就赚了3000万卢布。而受的士兵,有的直到牺牲都没明白,所谓的“妻子”其实是“盯着钱的猎手”。
今年4月,西伯利亚房地产经纪人玛丽娜·奥尔洛娃的“直白”,更是把这种“冷漠”摆到了台面上。她在播客里鼓动女性:“找个前线服役的人,等他死后拿800万卢布,这是个商业计划。”虽然事后她哭着道歉,说“对不起特别军事行动的参与者和家属”,但这句话像一面镜子,照出某些人对生命的轻视——当士兵在前线用命换和平,背后有人把他们的死亡当成“赚钱商机”。
27岁的格奥尔基·科斯蒂尔科的遭遇,更让人揪心。去年8月,他和安吉丽娜·瓦柳基娜同居11天结婚,可重返战场前,他就提出了离婚。今年2月,法官刚宣布婚姻无效,两周后科斯蒂尔科就阵亡了。瓦柳基娜立刻上诉,想拿死亡赔偿金,结果被科斯蒂尔科的妈妈告上法庭——老人红着眼眶说:“我儿子和她同居11天就提离婚,她却在他死后抢钱,这是良心被狗吃了!”6月,法院判瓦柳基娜败诉,可老人还是哭:“我儿子的命,再也换不回来了。”
可更多时候,“猎手”们藏得更深。法律专家说,要证明“婚姻是假的”太难——有的“妻子”会陪士兵同居一段时间,会发“关心”的消息,甚至会去部队探望,直到拿到抚恤金才消失。等家属反应过来,钱已经被转走,法院也很难找到“诈”的实锤——毕竟,“婚姻”是法律认可的,要推翻得有足够证据。
这场“抚恤金争夺战”里,受伤的不只是士兵家属。有的士兵疏远多年的父亲,会突然出现要分补贴;有的祖父母会因为“照顾过被俘的孙子”,要求拿一笔钱。可最让人寒心的,还是那些把“婚姻”当“工具”的人——他们拿走的不是钱,是对士兵生命的亵渎。
俄罗斯立法者开始行动:有人呼吁“让假结婚抚恤金的人负刑事责任”,有人建议“限制冲突期间结婚又离婚的女性分补贴”。可法律的完善需要时间,而那些牺牲士兵的家属,等不起——就像谢尔盖的嫂子说的:“我们要的不是钱,是对他的尊重。可那些‘黑寡妇’,连这点尊重都要抢走。”
俄乌冲突的硝烟里,士兵们为国家拼命;可在背后,有人把他们的死亡变成“生意”。当“婚姻”变成“局”,当“爱情”变成“算计”,最该被追问的,是人性里的底线——当钱成了唯一的目标,有些人,连最后的良知都丢了。
而那些躺在战场上的士兵,或许到死都没想到:自己用命守护的家,会被“自己人”捅一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