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号晚上,冰岛昆虫爱好者哈尔塔森像往常一样去检查自己的诱虫陷阱,可这一翻,直接翻出了个“震动全冰岛”的新闻——3只小小的蚊子,正趴在陷阱里一动不动。
“我揉了三遍眼睛才敢确认:这玩意儿真的是蚊子!”哈尔塔森赶紧把虫子装进标本盒,连夜送到冰岛自然历史研究所。两天后,昆虫学家马蒂亚斯松的确认消息传来:这3只虫属于“环跗脉毛蚊”,是冰岛有史以来首次在野外环境中发现蚊子。在此之前,大伙儿只在飞冰岛的国际航班上见过个别“漏网之鱼”,野外从来没着过蚊子的踪迹。
这事儿的冲击力,不亚于“圣诞老人的雪橇被驯鹿拉到了赤道”——要知道,冰岛“全球唯一无蚊国”的名号,那可是挂了几十年的“金字招牌”。明明有池塘、湖泊这些蚊子繁殖的“天然产房”,明明周边挪威、瑞典的蚊子都“泛滥成灾”,可冰岛就是能“独善其身”。《》好几年前就写过冰岛的“无蚊之谜”,说这事儿“比百慕大三角还让人猜不透”——毕竟这儿的气温没冷到冻住蚊子卵,水源也不缺,可就是没有蚊子。
现在“无蚊国”突然“失守”,大伙儿最关心的是:蚊子哪儿来的?哈尔塔森给出了最接地气的推测:“我家旁边6公里外有个工业区,天天有跨国货船运集装箱。说不定哪批货里藏了蚊子卵,遇着冰岛的水就孵出来了。”但科学家们更在意另一个角度——土耳其阿纳多卢通讯社直接点破:“这是气候变暖的信号。”随着全球气温升高,原本只能在低纬度存活的物种,正一步步往更北的高纬度挪,冰岛的“无蚊buff”,说不定就这么被“暖”没了。
消息一传开,冰岛网友的反应那叫一个“五味杂陈”:有人翻出小时候在湖边露营不用挂蚊帐的老照片,配文“想念没有蚊子咬脚踝的夏天”;有人翻出2022年科学家的预测,说“早说了环境变了要出事儿,现在应验了”;也有人保持理性:“先别急着哭——得看看这些蚊子能不能在冰岛过冬,能不能繁殖。万一只是‘游客’,不是‘定居户’呢?”
作为搞了十几年新闻的老记者,我倒觉得这事儿最戳人的,是它的“反差感”:冰岛人引以为傲的“无蚊特权”,突然就被几只小虫子打破了。可细想想,这又何止是冰岛的事儿?从南极冰川融化到北极苔原长树,再到今天冰岛的蚊子,大自然的“小变化”,其实都是在给我们递“提醒条”——那些我们以为“永远不会变”的东西,说不定哪天就变了。
至于冰岛会不会就此变成“有蚊国”?马蒂亚斯松说还得观察:“得看这些蚊子能不能适应冰岛的冬天,能不能找到足够的食物。”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场“蚊子入侵”,已经把“环境变化”从“遥远的科学术语”,变成了冰岛人身边的“真实触感”。
毕竟,当“全球唯一无蚊国”都开始有蚊子了,我们是不是也该认真想想:下一个“变了的东西”,会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