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什么不由人
论语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及关于人生、道德、政治等方面的思考。其中有一句经典的名句:“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表明了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人们的恶行。论语的“什么不由人”呢?
人为什么会做出恶行
人之所以会做出恶行,往往是由于外界环境、教育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是一旦受到恶劣环境的熏陶,或者没有受到正确的教育,就会偏离善良的本源,而表现出恶行。
是否可以归咎于个人的选择
在某种程度上,个人选择确实对人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个人的选择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受到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如果一个人从小受到正确的道德教育,并处于良好的环境中,那么他的选择很可能是积极的和善良的。个人的选择只是表象,真正决定一个人行为的根源在于教育和环境。
应该如何引导人们做出善良的选择
孔子主张通过正确的教育来引导人们做出善良的选择。他认为,教育可以塑造人的品德,使其回归本性的善良。应该注重培养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使他们能够在面对各种困境和诱惑时,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
如何理解论语中的“性本善”
性本善意味着人类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而不是天生恶劣。这个观点表明,无论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得多么恶劣,他的本质仍然是善良的,他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这个本性。我们应该相信每个人都有潜力成为善良的人,并为之提供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在论语中,孔子试图通过强调个人的本性善良,引导人们向善,发扬人的善良本性。尽管人的恶行可以归因于外界因素,但我们仍然应该相信每个人内心的善良,并致力于通过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使人们做出更善良的选择。这也是我们应该从论语中深刻理解和体会的观点。